草书作品 | 草书知识 | 加入收藏 草书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草书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.0
草书转换器

当前位置:草书网 > 草书杂谈 >

毛峰,形在汉简神跨千年的当代书法探索者-当代书坛百家酷评19

时间:2023-10-03 20:36:13 编辑:草书君 来源:草书网

素来,我不惮于以“泥古派”自居,在这个“当代书坛百家酷评”里,可能今天这篇是比较难得的赞赏多于批评、希冀多于恨书家立身不纯的评论。

当今书坛取法于汉简的书家并不算少,刘国典当然是其中最负盛名者,四川毛峰却是将纯正和创造两者的度拿捏得最舒适的一位。

这个“舒适”有两层含义,一者让自己舒适。“书者如也”为古训,但真正创作自如、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当代名家其实寥寥无几。绝大多数功夫固然有积累,对于书道,绝大多数还是不脱“小人穷斯滥矣”之讥,尤其在书协换届之交的眼儿圆儿们。

书道虽为小道,却需要胸中浩然才能支撑其表现大道,这“气”当然不是冲着名利去的,而是植根于腹中藏书万卷,方能纸上落笔有神。崔瑗、蔡邕、钟繇、索靖、卫铄、王羲之、羊欣、王僧虔、萧衍、陶弘景、虞世南、孙过庭、颜真卿、姜夔、苏轼、黄庭坚、董其昌、傅山、笪重光、阮元、启功……哪一位不是学问的佼佼者?整个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学者型书家的家谱,才学欠费而登上一流书道的,真正数得出来,只能叹其天姿灵秀、他人不及,如米芾。

当代书坛的“宕机史”其实就是重“技”轻“文”、重“利”忘“心”的必然结果。

四川毛峰诗书画印兼修、书学理论与笔下探索齐飞,算是难得的学者型书家。

其实汉简与敦煌写经是最难做取法突破的书体门类,原因有四:

1、书写者多为民间写手或者小吏,绝非当时公认书法高手,在笔法继承、参学系统性和书学视野方面远远弱于东汉蔡邕师徒、琅琊王氏、陈郡谢氏、琅琊颜氏这样的学问大族和梁武帝、李唐、赵宋等尽收天下名迹的皇族。由此,汉简、敦煌写经、新疆残纸的书写,都存在笔法相对粗劣、章法不考究、为追求书写速度而节奏单一的问题。虽然沃兴华等因这类书法的青涩大胆或者豪壮、不拘泥而着迷,更冠以“民间书法”的大名,却不能否认一个事实:一堆粗货面前,非富有学问者是难以做到精确鉴别、沙里淘金的。

2、汉简是隶书的草书化形态,早于章草,晚于今草,这样的过渡型书风颇难以获取公众认同,因为审美标准尚未定型。前后借鉴过程尤其需要放出胆量、眼光进行大胆却要精确的组合,方能有所创建,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成熟系统。

3、从睡虎地、居延汉简到马王堆,前后绵延近千年,所处时代、书写目的、书写工具(毛笔的最重要演化、定型过程就在这千年)、书写者个人属性乃至于民族倾向、所处地域各方面纷繁复杂,导致的书风繁复却又八宝楼台,拆开来不成片段,绝非“竹简上写的字”那么简单。所以汉简的学习大大不同于其他,绝非拿一个大碑或者长帖一条道走到黑地临下去就是了,不会有太大的风格跳跃,墨池尽黑,自能得趣。习汉简者,可能十年八年下去,笔下依然散碎混乱,更不用提找到自己的味道了。

4、碑、墓志、长卷、立轴、镜心、楹联、写经等等,其他书体都有非常丰富的载体和形式传承,唯独汉简,一分不到的细竹简,就是唯一的载体。有些国展上有些书者故意选择宣纸上水印了竹简的细长条,再在上面书写成篇章,固然我们不称之为“矫情”,那种不舒适、不自然之感是显而易见的。怎样拓展简书体的表现背景乃至于章法、墨法探索,没有传承,只能靠自己,实在不易。

以上难处,其实就是很多书者喜爱汉简,却极少人选择汉简作为自己的取法基础的潜意识原因。

同样作为简书路径的倾心者、佼佼者,毛国典走了一条束缚之路,可以称为“简书版的曹全碑”甚至“简书版的馆阁体”,汉简最为动人的矫矫不群、自由散漫之气尽失。

作为简书路径的关注者,言恭达大量参考了简书的结字方式,以大草的转法书之,作为全篇作品的眼,颇让人耳目一新,可以称为“汉简的装饰派”,简书固有的雄强之势尽数放弃。

其他如刘一闻、毛国典、许雄志等简书者对汉简的借鉴还只能说停留在玩票阶段,并未深研,于此处可以不论。

毛峰的汉简书法路数颇为不同!有四:

1、结字:以章草为骨架,北方汉简的干净峻拔为风格特征,而将散落各地域各时期的不同汉简的风格进行融合,在章法构思中合理调配。以“雨加雪”的方式调节视觉节奏;

2、笔法:中侧并用、短锋铺毫,呈现出书坛少见的活泼气息,个性化特征相当显著;

3、气韵:变质朴古拙为清新爽劲,兼之汉隶功底深厚,纵情大胆却又能法度不失。外观形态拒绝中庸,整体气息却能终归雅质,让人不禁慨叹腹有诗书者落笔终非书匠所能揣测。

4、汉简的常见形态,橙黄、米白色修长竹、木片历经岁月,出土之际已成暗黄或灰褐色,各种软化、变形、腐烂、虫蛀造成的木片、竹片宽窄、直弯不一、断损、墨迹洇漫渗透反而显得细节特别生动,又加之麻绳、棕绳的串连,钻孔或缺口点缀于简册,若干枚简片竖列,横绳蜿蜒贯穿,具有五线谱之美,与千年的活泼、放达的墨迹构成了一幅绝佳的艺术之美。当代学简者几乎完全放弃或者未能理解这种气息的构成原理,简单移植到宣纸创作,失神而存形。毛峰的思考却不同,在纸张、墨色上有复古的巧心思,但也不拒绝甚至是大胆导入古代书札、大轴等形式,气韵上居然与王铎、祝允明、傅山有暗合处,堪称创建。

不过,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,书者的自我找到了,神龙千变和自由运化却尚不足。望毛峰先生在晚年尚能达至融通之境,为当代书法留下值得珍视的一角,心愿足矣!

本文原创,请引用转发者注明“大成国学堂书法杂谈原创”。感谢!

Copyright:2014-2023 草书转换器 www.97053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